美术教育与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一)

  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后指出,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江泽民同时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有资料统计,在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中,60%一80%以上是科学技术的成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际上体现为人力资源的积累严重不足。所谓人力资源,在当今社会主要指的是知识资源,因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不是人的体力资源,而是人的脑力资源或知识资源,而人的脑力资源或知识资源,其特征就是人的创造力。
  最近,我国就公布了《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调查结论认为,我国青少年有创造能力者不足一成半。在调查中,设定了三项基本能力:“探究能力”“有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和“有收集信息能力”。这三种能力在问卷中分别通过三个问题来反映:“喜欢甚至习惯寻找事物的起因”“喜欢联想,头脑中不时有新想法涌现”“可以从众多的信息源中迅速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这三个问题作出肯定回答的分别是65.3%、72.8%、33.5%,而学生中,同时对这三项都作出选择的比例只有14.9%,这充分显示我国青少年创造能力的表现不足。
  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受创造欲望驾驭,以寻求独特个性和新颖性为目标。是建立在观察、想象、思维和操作等诸多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的能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维斯对创造力作了以下描述:“它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即产生大量设想的能力;灵活性,即对某个问题提出不同解法能力;独创性,即提出不同的、独创设想的倾向;精细性,即发展和装饰设想的能力;问题的敏感性,即发现问题,觉察缺少信息和提出恰当问题的能力;想象,即心理构图和驾驭设想的能力;隐喻思维,即一种设想和方案转换为另一种设想和方案的能力;评价,即估计方案适宜性的能力。”
  众所周知,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这是由美术活动的思维特点——发散性思维和美术活动的过程决定的。所谓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作了如下描述:“由给定信息而产生信息,强调从同一起源发生结果的多样化和数量,它往往体现出迁移的作用。”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一种新产品的发明,一种视觉艺术的创新,都较多依赖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发散生成是创造力的精髓。”那么美术的学习过程是如何培养和激发创造力的呢?我们知道,造型表现过程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在头脑中浮现出表现对象的形象;然后用手操作,进行技术活动,这一过程促进学生的技术意识;第三是传达内心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首先进行立意,思考画什么、要表现什么、如何画。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自由描绘想象中的世界,这时老师需要进行正确地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同时,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保证学生形象思维的流畅性、多样化。在思维方法上,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在美术课程中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操作和技术活动。这一环节在美术活动中是中间环节,主要从事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这过程涉及材料、操作步骤和技术活动。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青少年美术学习的目的不在于作品完成的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具体事物,接触表现的材料和用具,悉心选择表现方法,重视表现步骤。通过制作程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创造性的程序来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