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与超越: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诉求(一)

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趋势的探讨,首要解决的就是立场、观点、方法问题。比如说,我们怎样理解科学、科学哲学,是从动态的历史发展角度还是从静态的现有理论、观念模式出发讨论问题?我们是站在传统科学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内部来探讨问题,还是从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发生、发展的外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考量问题,还是从科学哲学的内部和外部的对话、交流、协商来讨论问题?很难说哪一个研究方法就是正确的研究方法,对于问题的不同角度探讨、对话、交流可以开阔我们眼界,启发我们思考,使我们对于问题认识更全面。我们的问题研究必须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一 寻根:科学之根与哲学之根
我们现在讨论的科学哲学,常常指的就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我们追溯科学哲学历史,也就是回眸20世纪科学哲学的百年发展史。对于科学哲学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是科学哲学总是与一些伟大人物的名字及其思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19世纪中叶康德哲学衰落,经验主义、实证主义思潮兴起,孔德是早期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刺激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马赫的经验主义、彭加勒的约定主义和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精彩纷呈。20世纪2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诞生和确立,应主要归功于石里克、卡尔纳普、赖欣巴哈和亨普尔等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的杰出工作。20世纪前半叶,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主力确立了科学哲学的学科地位,逻辑主义、科学主义甚至是物理主义支配着科学哲学的早期发展。这与当时物理学蓬勃发展的局面相适应,并确立了从观察向理论单向过度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哲学与逻辑实证主义以来的科学哲学研究传统密不可分,逻辑实证主义是科学哲学的传统和主流代表。
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规避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困难,但也同时失却了其存在、发展的社会历史根基。20世纪60年代,继图尔敏、汉森之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版,标志着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形成,预示了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拉卡托斯批判和改进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提出一种肯定科学理论具有内在整体性结构的“精致证伪主义”或“科学纲领方法论”,发展了库恩的历史主义主张。而费耶阿本德则把库恩的历史主义推向极端,走向无政府主义,宣称“怎么都行”。费耶阿本德既属于历史主义学派,又可以看作是典型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家。
科学哲学的第二次转向就是后现代转向,其中的著名人物有波普尔、费耶阿本德、罗蒂、法因、利奥塔等哲学家,他们在哲学观点上具有“家族相似”。主要表现为从传统科学哲学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转向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从科学认识论转向鼓吹认识论之死、“怎么都行”,从拒斥形而上学到终结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的分离、解构、消解和非中心化特征,蕴涵着平权、民主、多元对话的某种启示和可能性,但同时也常常给人迷茫和无根的感觉,具有某种瓦解和颠覆的危险。
对于20世纪科学哲学历史发展的回顾,使我们认识到科学哲学不是一个静态的逻辑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个固定的科学方法表达,而是一个不断开拓与求索、批判与建构的动态发展过程。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它的学科性质是哲学,这是没有疑义的。从科学哲学这一学科名称来看,至少我们可以在“科学”和“哲学”这两大方向上,深深扎下根去,汲取科学哲学发展、壮大的营养。科学是科学哲学的反思对象,如果我们抱着哲学王的架子,不肯伏下身去认真钻研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那么科学哲学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就没有了生机,就必然要走向衰落。当今我们要特别关注自然科学研究中某些哲学热点问题的研究,如物理学上的复杂性问题,生物学上有关还原、突现、层次等概念的探讨,以及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研究中的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问题等等。但要注意的是,某些后现代科学常常是对于现代科学的瓦解和解构,更有甚者鼓吹的是神学和迷信,这种“科学”不能成为科学哲学的正面材料,只具有反面研究价值。哲学是科学哲学的学科性质,科学哲学如果丢掉了它的“哲学性”那也就不是科学哲学了,也就没有其存在的必要了。所谓“哲学性”,简单说就是超越现实的某种理想性、思辨性、“形而上”。科学哲学的主流逻辑实证主义虽说是拒斥形而上学,但是采用的却是逻辑主义方法,具有不可否认的“哲学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科学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才得以迅速确立,并成为当时不可一世的哲学主流。当今科学哲学开展了跨学科的研究,采取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但科学“哲学”研究仍然是最重要的根基。“当代科学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学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两大阵营之间的较量与争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