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一)

提 要 俄罗斯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和经贸发展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具体分析了以下相关问题:俄罗斯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的优势和劣势;俄罗斯改变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俄罗斯重新定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俄罗斯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扫清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的障碍。

  关键词 经贸合作 俄罗斯 发达国家


  俄罗斯与美、日之间的经济贸易结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近年来,俄罗斯对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优势依然是低附加值的原料性资源产品,进口的是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对这样一种商品贸易结构,需要进行重新审视。


  一、俄罗斯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及经贸发展


  1.俄罗斯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的优势和劣势


  俄罗斯的比较优势是自然资源丰富。除此之外,俄罗斯拥有巨大的智力潜力,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队伍,而且俄罗斯人口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70%~80%的公民受过中高等教育,劳动力价格较为低廉。然而,俄罗斯资本较为短缺,除了军工和航天技术外,俄罗斯的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民用技术水平较低。美、日等发达国家资本充裕,技术水平较高,拥有发达的商业网络,但国内自然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在日本这样的国家尤为突出。不仅如此,发达国家与俄罗斯相比劳动力成本较高,而且市场潜力有限。俄罗斯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构成了双方经贸合作的互补性,这也是彼此合作关系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应当指出的是,自然资源是静态的、非永恒的和不可再生的,而发达国家的资本 (包括人力资本)、技术和管理水平等竞争优势则是动态的甚至是无止境的,它与创新、人力资本的发展和智力开发等等息息相关。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共生共存中,俄罗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主要特征的比较优势往往缺乏竞争力。也就是说,今后俄罗斯经济的竞争力主要建立在利用其所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即把能源等自然资源作为出口竞争力的基础。


  另一方面,俄罗斯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而市场发育先天不足,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诺斯指出,制度是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俄罗斯滞后的市场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总体来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在经贸合作方面也有很多不利的条件。但这又从另一方面为俄罗斯的发展和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即俄罗斯可以利用和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俄罗斯的技术水平总体上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使得俄罗斯具有技术性的后发优势,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各种先进技术,通过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来获得后发利益;而美国在这方面的获益机会则很少,只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获取收益。此外,俄罗斯没有形成植根于本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但这又使得俄罗斯具有制度性的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各种先进制度并经本土化改进后也会给俄罗斯带来获益的机会。因此,俄罗斯通过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可以快速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市场竞争制度、企业制度、经济管理制度,从而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2.从所谓的“比较优势”转向真正的“竞争优势”——俄罗斯改变与发达国家贸易结构的惟一选择


  俄罗斯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以铝、铂、镍、铀、石油、钢材、宝石类、水产品、无机化合物等资源性产品为主,能源和原材料及其制成品的比重过高,超过了出口总额的70%—80%,在世界贸易的结构层次中总体上处于最低级的层次。而俄罗斯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高级工业产品、信息产品和资本货物所占的比重较大,超过了50%,属于成本较小、利润较大的高附加值产品。从俄日的贸易情况看,俄罗斯的货物也是主要依靠资源性产品来扩大对日本的出口。近年来,仅木材、铝和铝合金、水产品这三大品种就一直占俄罗斯对日出口的60%以上。可见,在俄罗斯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俄罗斯是以能源(燃料动力)和原材料工业作为主导产业而在出口中拥有比较优势的。通过这些产业的出口,俄罗斯换取了大量的外汇,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正如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的:“当今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几乎完全取决于原料和燃料商品的出口动态……当前国家经济动态的主要特点,是对燃料和原料资源占优势的出口实行出口多样化的水平很低。”这与目前全球农业、矿业和能源产品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大大下降(已从2/3跌至1/4以下)的趋势背道而驰。因此,“落后的结构是俄罗斯经济的特点,在这一结构中占优势的是原料部门和开采部门。我们是靠扩大石油、天然气、黑色和有色金属及木材的出口来寻找出路的”。问题还在于,以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原材料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这样一种经济结构,不仅会耗竭自然资源,而且会时常受国际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从而使本国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外部因素的左右。例如,1998年,由于世界石油价格降到10年以来破纪录的最低点,每桶仅为10美元,因而给俄罗斯的出口收入造成极大损失,也使国家财政的税收收入锐减。再如,1999年12月~2000年8月,俄罗斯经济出现了普京上任后的第二次经济增长高潮,除了国内因素外,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俄罗斯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也与世界石油价格的下跌有直接关系。此后,2003年上半年,由于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上涨,而且连续几个月居高不下,使得大量的美元流人俄罗斯的石油市场。据世界银行统计,在俄罗斯上半年GDP 7.2%的增幅中,就有3个百分点来自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其余4.2个百分点来自于其他因素。


  从理论上讲,俄罗斯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之间的这种进出口贸易结构完全符合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所倡导的结构模式,即一国应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各国的比较优势来源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但这一理论忽略了一点:潜在的比较优势并不等于一国实际的竞争优势。俄罗斯的能源及原材料资源丰富只能说明该国在能源和原材料方面的潜在优势,但并不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正如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杰夫·马德里克在其《经济为什么增长》一书中所指出的,“有人可能认为,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以及茂盛的森林等等是经济繁荣当然的首要源泉。……对这一简单的论断,我不敢苟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阿拉伯半岛丰富的石油储量被发现、开采并付诸商业用途之前的几个世纪里,阿拉伯国家虽然脚踩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并没有获得这种想当然的经济繁荣。而在另一个极端,日本却在缺乏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杰夫·马德里克想说明的,实际上也是潜在的比较优势并不等于实际竞争优势的道理。


  因此,若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品进行竞争,俄罗斯必须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造和升级。当务之急是国家要采取有效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具有前途但目前处于“竞争劣势”的产业实行适度的保护政策。特别是要根据国家的产业和贸易政策对有前途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超前20- 50年的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投资,从而最终形成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同时,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俄罗斯必须扩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成品的出口,特别是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降低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如果没有这种对外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更新,俄罗斯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将不可避免地被削弱。而且,单纯依靠燃料和原料出口的增长,不可能保证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速度。


  3.重新定位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战略


  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出口额的大幅度增加主要是靠增加原料和能源出口取得的,而制造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日益减少。一个时期以来,矿物原料和燃料以及黑色和有色金属在俄罗斯向非独联体国家的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曾高达70%以上,而机器和运输设备及化工产品的比重则在20%以下。目前,俄罗斯在世界科技密集型产品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仅为0.3%—0.5%。近20年来,生物技术产品世界市场的年增长率为6%—15%,而俄罗斯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则十分缓慢,据估计,生物技术产品占GDP的比重不超过0.1%。这种贸易结构从国际交换比价来看具有不平等性,往往是俄罗斯与发达国家的贸易越是发展,其在贸易中的利益损失就越大。虽然高比例的出口能源等低附加值产品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和外汇储备,提高本国的对外购买力,也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一种低水平和没有前途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因为以不惜牺牲环境和枯竭资源为代价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其长期后果不仅会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日趋短缺和人民的实际福利下降,甚至会造成“贫困化增长”的现象。所以,从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俄罗斯应该逐步减少石油和初级原料的出口,恢复和扩大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