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刍议(一)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增值资源。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的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等创新活动的能力。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和增值。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知识共享
  
  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的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企业内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程度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增值资源,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成为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和增值。知识共享是价值链增值的重要手段,知识增值是企业价值链的增值。
  
  知识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管理是指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西方企业管理界和经济理论界总结和实践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传播、应用、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般认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彼得·F·德鲁克提出来的。他在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指出,在经历了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命令-支配型组织之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将进入新的形态:由专家小组构成的知识型企业。它“应该被称为信息型组织。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发生这样变化的根源是信息技术。《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被称为知识管理的“指南针式的开山之作”。
  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深入研究了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该模式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经典基础理论。野中郁次郎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落、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速度飞快的时候,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 他把这种企业称为“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这种组织中知识创新的基本模式有四种:从隐性到显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隐性。知识创新是一个通过隐喻、类比和模型,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所以,知识创新型企业的管理就是“从无序到概念”。
  “知识管理之父”、瑞典企业家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博士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实践色彩,他更着重于阐述以知识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知识管理”一词的人,首先发现和定义了“知识型组织”这一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并开创性地对它的组织特性、生命周期、治理结构和成功要素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斯威比提出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框架,并将关于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理论,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在内的监测信息系统统一在知识战略框架之下,形成完整的知识型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他始终把人这一知识的真正载体置于知识管理的核心。
  
  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很多。巴斯: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奎达斯等: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维格: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文莉: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法拉普罗:“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马斯: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达文波特:知识管理真正的显著方面分为两个重要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等等。
  马家培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演进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上面各种定义从不同侧面对知识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表述。说到底,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资源的合理调配。亚太经合组织把知识分为四大类:知道是什么即知事(又称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即知因(又称原理知识)、知道怎样做即知窍(又称技能知识)和知道谁有知识即知人(又称人力知识)。其中前两类是可表述出来的知识,即显性知识,而后两类则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亦即隐性知识。有人也称为“言传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或“明晰知识”与“隐含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编码化、数据库化;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主要是显性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显性知识都应该进行编码,也不是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应该显性化。一般来讲,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通过运用隐喻、概念、类比和模型,可以将存在于整个组织中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传播的显性知识。另一方面,显性知识必须转换为隐性知识,从而成为组织有价值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