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新闻教育的呼唤(一)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教育在社会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但是,新闻教育中各种不和谐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研究新闻教育的和谐发展,首先要理清各种不和谐的原因?要真正做到新闻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变革教育观念、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和与时俱进?
  关键词:我国新闻教育;不和谐;和谐发展;与时俱进
  引言 新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新闻人才,培养党和国家人民喉舌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新闻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各种不和谐的因素,进而导致了新闻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差距?近年来,诸如新闻学博士,硕士生不会写短消息通讯等最简单的文体的新闻报道也是屡见不鲜?按理说,新闻事业市场的需要就是高校培养新闻人才的取向,那么,为什么高校新闻毕业生不能适应各种新闻岗位的需要呢?
  
   一、我国长期以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弊端――高考制度导致招生与录取不和谐?
  
   我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长期以考生的分数和志愿为基本条件确定考生的专业和方向,没有很好的了解到考生的兴趣、特长和性格特点等,而作为新闻专业只要分数线达到要求,并且第一志愿是新闻一般就可以录取到新闻专业就读的?然而,一些考生由于对社会的了解少,填报志愿带有盲目性,还有很多考生的志愿是教师和家长的参考,甚至一些是家长代填,其中很多家长和学生片面追求热门专业,殊不知,他们的盲目性可能害了自己?这样就造成了招生与录取之间的不和谐?尽管目前,复旦大学开始免高考,招一部分考生,但却招来各种议论,可见这种不和谐状况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二、高校盲目攀比,发展定位的弊端――高校发展规模和实际办学条件的不和谐?
  
   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在校新闻学生不到400人,60年代中期,全国新闻教育机构只有14家,改革开放到1999年,全国设有新闻学类院系、专业的机构增加到60所以上,专业点已经超过100个,专业教育体系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博士、硕士、本科、大专、成人教育多层次才格局?到2005年全国已经有近200家新闻教育机构?如此庞大的增长势头,在给新闻教育带来繁荣时,也带来了新闻教育的泡沫?
   一些高校为了增强竞争力,片面追求专业的广度和覆盖面,追求“综合性”大学,于是很多根本就不具备条件的教育机构也一哄而上,在师资力量,各项软件、硬件条件不配套的情况下,也大办新闻教育,从而形成了一场“大家办新闻教育”的格局?其中很多新闻专业教师都是本科生,在师资缺乏的条件下很多文学、政法、哲学等专业的老师也纷纷走上新闻教学岗位,这些人中很多人没有媒体从业经验却大谈新闻的采、写、编、评;没有媒介管理经历却大话媒介经营与管理?对于这种现象网络媒体曾尖锐批评了这种现象?因此,由于这种错误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必然导致高校发展规模和实际办学条件的不和谐?
  
   三、违背教育规律产生的弊端――教与学的不和谐?
  
   我国古代就倡导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当前的新闻教育却违反了这个规律?
  
   (一)理论与实践的不和谐?
   新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在打好人文素养基础后,应重在实践?然而,很多高校在新闻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表现在:
   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从书本到书本,书本上有什么就讲什么,书上没有例子就一笔带过,这样势必造成教学中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陷入理论的泥潭?
   2、课堂教学中没有丰富的案例,偶尔只是理论加例子,大多数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讨论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于是,很多学生逃课、课堂昏昏欲睡、感到困惑等?据调查,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新闻学子对当前的新闻教育感到困惑,其中地方院校要重于重点院校?
   3、新闻教育中过多的“快餐”式的教育,使得学生缺乏认识、选择、发现、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学生不能结合当前的重大新闻现象进行分析,如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女现象”、《大长今》的热播等?
   4、很多高校很少指导学生新闻实践,尤其是地方院校,由于师资以及各种配套设施的不具备,没有专门的实习基地,新闻的基础课,诸如采访与写作只能在教室进行,因此,采访写作成为无本之木?采访写作是实践很强的基础课,学生只有接触社会,关注社会才能得到锻炼?
   5、忽视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强调教学的一致性,使学生个性特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缺乏专门的因材施教,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二)课程设置与学习实际需要不和谐?
  很多高校面对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多的情况,同时由于师资不足,或者是新闻教育处于摸索之中,尤其是一些不具备开办新闻教育的院校,他们实行大班上课,几十人一起上课,同时将课程浓缩,如将新闻采访和写作,播音与主持压缩在一起上,而且是短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快餐”式的浓缩,甚至由一些没有新闻经验的教师讲解,就更难保证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了?而这些基本功是新闻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学生新闻素质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与媒介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和谐?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媒介也相应得到了快速充分发展,除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体外,第四媒体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blog)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兴起,作为即将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人来说,除了要掌握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应与新兴媒体的发展相适应,研究新方法、探求新规律和特点,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之间的关系和对社会的影响等,这些都要我们去探索?然而,由于我国新闻研究发展比较慢,教材更新时间长,教师知识陈旧等原因,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学生对新兴信息的需求?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比社会需求慢了一拍,势必导致学生毕业与社会需求同步?如搜狐、网易等网络媒体招收网络编辑,就要求懂网络知识和网络编辑业务,大部分高校新闻教育课程设置都是关于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的,更不必说那些办学条件落后,经济落后地区的新闻教育状况了?因此,这种滞后必将导致毕业生就业无门?
  
  四、高校之间新闻资源配置的不和谐?
  
  新闻资源包括新闻人力资源,即师资力量(有专业权威泰斗人物,如中国人民大学有新闻史泰斗方汉奇等),也包括与之相配套的软件、硬件设施和社会环境、地理区位优势等?我国新闻教育重点院校,象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都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发达,传媒业繁荣的大城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媒介资源,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线传媒等?同时,由于它们新闻教育发展早,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也是大学者集中之地,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因此,它们一直是我国新闻教育的排头兵?而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院校则正好相反,这些地区的新闻教育则举步唯艰?于是,这种新闻资源配置的不和谐必然导致新闻教育人才的素质差异性,这种不和谐最终也体现在就业上? 一项新闻专业人才就业情况资料显示:重点院校新闻毕业生就业率远远高于地方院校,中东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好于西部地区?这也正体现了新闻资源配置与新闻人才就业率之间的关系?
  以上新闻教育中的各种弊端,正是新闻教育中不和谐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新闻教育的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适应需求的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