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引导(一)

[摘要]文章指出,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需要高校进行系统的引导。高校应从世界观、伦理观、思维方式、消费观、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帮助大学生澄清认识,端正思想,提升道德,树立终极关怀,使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得以强化,生态情感得以培养,生态理念得以树立。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思想教育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举措,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早已进行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伍了。要把中央的伟大目标落到实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须大力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陶冶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这些目标的实现应该从高校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这个主渠道上下手。为此,高校各部门必须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建立和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从世界观、伦理观、思维方式、消费观、成才观及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实施系统有效的引导。
  
  一、实施生态自然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包含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等基本内容。长期以来,受西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大学偏重主客二分的自然观教育,以社会与自然相对立为基调,人为地将有机的自然系统分为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而且过多地强调它们的分离与对立,漠视了二者的统一。这种主客二分的机械自然观模式教育,致使人们将自然置于被改造、被征服的地位,使自然与人严重对立,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也演化出人类大肆掠夺自然的不义行为,换来了大自然残酷的报复。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就要打破机械自然观的束缚,赋予自然与人有机统一的本原意义。以生态自然观教育大学生,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社会和自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把世界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更为重要。人类生活不仅要追求人伦和谐,而且要讲究天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共生共荣,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才是和谐的最高层次。单纯的人类社会领域经济增长、科技发达的和谐是狭隘的、片面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前提,社会的和谐只能是暂时的,不能长期得以实现。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过程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者专业课教师,应该批判机械自然观,宣传生态自然观。特别要提醒学生明确自身乃至人类在自然中的身份,不要妄自尊大,不要逞强逞能,不能以征服者、统治者的身份去对待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心声,与自然共生共荣,俱同进化,世界才能真正和谐,社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源与财富。
  
  二、培养生态平等意识
  
  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现代意义上的平等理念,必须打破大学生眼下片面化的唯主体意识,树立起科学的平等观。大学教育是最注重现代理念培养的教育,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理念在大学阶段得到空前强化。工业文明时代的平等观主要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征服、改造的对象,是客体,故而拼命地开发自然资源,不关注生态平衡。这种极端物质主义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极端污染和破坏。用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就要把平等的外延扩充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普遍的平等观,深刻认识到不仅人与人之间在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上要平等,而且人与其他生命物质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还要保护好后代人在生存与发展上的平等权利。
  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人对自然界公正的情怀,不能让他们认为其他生命没有意识,由此就认为它们没有价值,没有权利可言。而要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人只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一个成员,与其他生物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每一个有机体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都具有主体性、价值性和能动性,人并非天生就比其他生物优越。对人的优越性观念的抛弃,就是对物种平等观念的接受。因此,所有的物种都是平等的,都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而一个有机体一旦被视为拥有天赋价值,那么,人们对它所采取的唯一合适的态度就只能是尊重。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和相同的道德地位的实体,它们都有权获得同等的关心和照顾。
  因此,从普遍平等、公平出发,我们要求大学生应该严于律己,不能无端扼杀生命,不能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不再破坏环境,不再侵占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不再滥伐森林。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与督促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关爱生命、不折花木、不乱踩草坪、爱护小动物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反对虐待动物、吃野生动物的不道德行为。
  
  三、树立生态责任意识
  
  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应该关注大学生正确的责任意识培养。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扩充开来应该涵盖全球责任意识、普世责任意识。所以,大学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改变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仅仅是对自己的前途、利益负责的狭隘责任意识,应使他们知道上大学不仅仅是为国家、民族作贡献,也应该将这种责任意识扩充到适应生态文明需要的范围。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对世界、对自然、对子孙后代全面系统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子孙后代利益、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等统一起来,并在学校的办学环节中得到体现,制订一系列的责任、义务及行为准则。
  虽然我们在前面承认了其他生命都有内在价值,都有主体性,都不容人为地剥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那么是否就等于我们要求其他生命与我们一道来保护地球呢?不是的,因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唯有人具有最高的目的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应该为维护生态平衡负起最高责任。大学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确,破坏、危害自然的主要是人类这个具有最高目的性与主体性的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也主要是人。目前有些大学生认为,错误是人们犯的,人类再把过失追补回来就无愧于自然了。但是,对于人们是否有能力完全补救破坏了的生态,则是他们考虑之外的问题。实际上,只有自然本身才有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人类力量再强大也无法解决破坏了的生态等全球问题。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人们应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以对生态平衡负责任的姿态约束自身的每一个行为举止,从源头上切断破坏生态的行为。因此,每个人都要养成谨慎行事的习惯,时刻审视自身的行为,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