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学效益DEA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

[摘要]高校办学效益是目前社会和高校管理者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对高校投入产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DEA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对高校办学效益DEA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院校;办学效益;DEA;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6)03-0038-04
  作为一个多输人多输出系统,高校输入输出间的组合关系非常复杂,这种复杂关系不仅难以表达,而且由于各个指标间的可公度性较差,人们难以采用统一的度量单位来衡量各种输入和输出的大小。这些特点使得基于指标相互之间具有较好可比性和可公度性的传统的成本效率分析法在分析高校办学效益时遇到了很大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对指标具有较好包容性、无须了解输入输出函数关系、能够较好避免主观因素影响的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方法在处理高校这种多输人多输出机构的效益评价问题上显现出特别的优势。针对当前高校办学效益DEA评价主要偏重于方法应用和数学形式改进方面的现状,本文对高校办学效益DEA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的投入产出分析
  
  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分析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1.高校的投入
  从广义而言,投入是指系统运转所需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对于高等学校系统,这种投入是极其广泛的,既包括学生方面的投入、学校方面的投入,也包括其它方面的投入。其中,学生方面的投入包括个人在进入高校之前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智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以及个人在进入高校之后的努力程度等。学校方面的投入包括从学校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资金,一般有人、财、物三种形式,每种形式又可分为多个种类。学校除了以人、财、物等有形实物投入教育外,还有无形资产的投入。无形资产是一种以非实物形态存在,对高校的整体运行过程有显著影响的资源投入,如学校的知名度、学术声誉等等。其它方面的投入主要是指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一般特征,范围极其广泛,如同伴的影响、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背景等等。在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投人中,办学效益评价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学校方面的投入,包括学校的有形资产投入和无形资产投入。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往的高校办学效益评价中,投入一般均指有形资产投入,而很少包括学校的无形资产投入,特别对于声誉类等非知识产权领域的无形资产投入鲜有反映。这种以物质有形指标为主的办学效益评价往往过于偏重经济成本,只注重有形指标,忽略了如学校声誉、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历史传统等大量无形指标,导致在评价和引导高校的发展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加入无形资产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对于一个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特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所有高校都走高(高水平、研究型)、大(规模大)、全(综合性)这一条路子。即使对于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高校,在学科等方面也应各具特色和优势。只要找准定位,在各自所处的层次类别中把学校办得最好,把某些学科办得最好,具有优势和特色,这所学校就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优势地位。主要强调物质有形指标的办学效益评价,既无法反映高校这方面的特点,也无法对高校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加入无形资产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此外,无形资产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办学资源,是高校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促进高校资源管理的科学高效,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是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无形资产作为高校的一种重要资源,加强其管理显然是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题中应有之义。
  2.高校的产出
  高等学校是一种具有多种产出的机构。我们可以根据高校承担的职能划分其产出。高校的职能经历了一个从单一传授知识到教学科研并举后又增加为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过程。目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据此,我们可以将高校的产出划分为人才培养产出、科学研究产出和社会服务产出。
  除了与三大职能对应的三大产出外,高校在运行的同时,也会对自身无形资产价值的大小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例如,高校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和提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以及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不仅会在直接产出中体现出来,而且会提高学校声誉,从而增加其无形资产的价值。反之,如果高校出现损害学校声誉的事件,进而面临社会的责难时,它的无形资产价值也会受到损失。因此,高校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是高校产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高校办学效益DEA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建立高校办学效益的DEA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应考虑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外,还要遵循DEA方法对指标体系的特殊要求。
  1.目的性
  指标的选择要服务、服从于评价目的,即必须针对具体的评价目标选取相关的指标,并舍弃与评价目的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指标。就高校办学效益评价而言,教育经费、科研经费、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指标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评价目的,而学生性别比例则是与办学效益评价无关的指标。
  2.全面性
  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真实反映决策单元与评价目的有关的各个侧面的情况,全面反映评价目的。如果有遗漏,评价就会出现偏差。
  3.精简性
  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要在保证实现评价目的的前提下,参考决策单元的数量,选择能反映系统本质特性的尽可能简练的指标。各指标应分别反映研究对象的不同性质,相互之间应尽量避免有较强的线性关系。
  4.可比性
  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个评价对象都应是公平的、可比的。对部分评价对象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指标,将严重损害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5.准确性
  指标的定义应清晰准确,范围清楚。概念不清、有歧义的指标,在统计时,由于统计人员对指标理解的不同,将难以得到准确数据,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也就无从谈起。
  6.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应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测量或通过某种可靠的手段来进行预测。无法评测的指标是没有意义的。
  7.DEA评价中,确定一项指标是输入指标还是输出指标的原则
  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在确定被评价对象的输入和输出时,哪些指标是属于输入指标,哪些指标是属于输出指标,有时并不十分明显,而是比较模糊。一般来说,在IDEA评价中,根据效率比的原则,输入应越小越好,输出则越大越好。因此,在遇到难以确定指标性质的情况时,应分析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将越大越好的正向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出指标,而把越小越好的负向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