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税收征管成本的探讨(一)

一、税收成本的概念及控制税收成本的意义

  (一)税收成本的最初涵义

  税收成本的概念是随着税收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较早提出税收成本观点的是在税收原则理论建设中做出较大贡献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赋税的四大原则,即“平等、确实、便利和最少征收费”。以后这一原则经财政税收专家的补充和修正,逐步转化为税收成本原则。

  (二)关于税收成本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关于税收成本的概念有两种涵义,一种是狭义的税收成本即征管成本,是指税务机关为组织税收收入所付出的费用,一般只局限于税务系统本身的直接征收成本;另一种是广义的税收成本即包括征管成本和纳税成本,是税务机关为取得税收收入和纳税人为缴纳税款所要支付的费用。税务机关为组织税收入库而发生的全部费用,包含税务人员的工资、奖金、住房、福利费,税务机关办公用房、配套设施及办公经费,税收征收管理和税制改革费用等。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务所涉及到的费用,包括纳税人按照税法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账簿管理以及聘用会计师、税务师、律师指导、代理涉税事项等费用。

  (三)控制税收成本的意义

  税收成本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其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它与税务支出成正比、与税收收入总量成反比。即支出越多成本越高,收入总量越大成本越低。通过优化机构设置、税种设计、征收方法、控管手段以及加强税务经费的管理,有效实施对中介机构的监管,达到征纳双方在整个完税过程中支出的费用最小,使单位税收的成本最低,这只是控制税收成本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提高效率多收税,收入一定时,支出减少,则成本降低;支出一定时,收入增加,则成本也降低。在目前偷税、逃税、骗税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后者较前者更有意义。

  二、我国税收征管成本指标的状况

  反映税收成本的指标可以有许多种,目前国内尚没有权威、完整的税收成本统计资料,这里进行比较分析的只能是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成本。目前能直接反映税收征管成本高低的指标是征收成本率和人均征税额。

  (一)征收成本率

  征收成本率是本期(一般为1年)税务机关费用总支出与本期税收收入的比例,表1列出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征收成本率的差异,说明降低征收成本率的空间很大。

  表1:

  1996年有关国家征收成本率比较资料来源:

  ┏━━━━━┳━━━━┳━━━┳━━━┳━━━┓
  ┃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中国┃
  ┣━━━━━╋━━━━╋━━━╋━━━╋━━━┫
  ┃征收成本率┃0.6% ┃0.8%┃1.6%┃4.73%┃
  ┗━━━━━┻━━━━┻━━━┻━━━┻━━━┛
  资料来源:1.《1997年全国税收理论研讨会文集》(中国税务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2.王韬、丹笑山《税务效率的分析与比较》(《涉外税务》1997年第6期);

  3.张相海在1997年全国税务经费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征收成本率的计算需要有关税务行政费用的统计数据,由于要取得我国的这类准确数据除了各级财政拨给的人头经费外,其他各种经费计算相当困难,实际数字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大一些。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征收成本率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以上,比最低的美国高4.13个百分点,比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也高出3.13个百分点。

  (二)人均征税额

  人均征税额是一定时期(一般为1年)税收收入的总量与税务人员数量之间的比例。这是一个比较简便、准确也易于统计的指标。一般地说,人员数与所支付的经费是成正比的,人员少,花费则少,征税成本率也低。同样,人均征税额越高,效率就越高。

  表2:

  全国税务系统人均征税额

  ┏━━┳━━━━━┳━━━━┳━━━━━━━┓
  ┃┃税务人员数┃税收收入┃人均征税额┃
  ┃年份┃(人)┃(亿元)┃(万元)┃
  ┣━━╋━━━━━╋━━━━╋━━━━━━━┫
  ┃1992┃545507┃3296.91┃60.44┃
  ┣━━╋━━━━━╋━━━━╋━━━━━━━┫
  ┃1993┃578955┃4225.30┃72.98┃
  ┣━━╋━━━━━╋━━━━╋━━━━━━━┫
  ┃1994┃640808┃5126.88┃80.01┃
  ┣━━╋━━━━━╋━━━━╋━━━━━━━┫
  ┃1995┃733986┃6038.04┃82.26┃
  ┗━━┻━━━━━┻━━━━┻━━━━━━━┛
  资料来源:1.《中国财政年鉴》(1995);

  2.《全国税务统计》(1995);

  3.《中国税务年鉴》(1993、1994)。

  由表2可知,我国税务系统的人均征税额逐年有所增加,特别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税收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1993—1995年,工商税收收入以年均9O0多亿元的速度递增,尤其是1993年人员只增加3万多人,而收入增加了近1OOO亿元,人均征税额比1992年增加了12万多元。但在1994年和1995年机构分设后,人员大量增加,致使1995年人均征税额增长不高,大大低于每年税收收人15%以上的增长速度。税制改革增加了税源,机构分设又增加了大量人员,人均征税额的增加低于税收总量的增长幅度,征收的效率实际上是下降了。

  三、影响税收征管成本的主要因素

  影响税收征管成本的主要因素有3个,即:收入总量、人员和经费支出。税收征管成本的高低,与收总量成反比,与人员和经费支出成正比。

  (一)征管成本与收人总量成反比关系

  收入总量是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税收负担率决定的。在经济总量和税收负担率一定的条件下,税收总量有一个饱和点,到了这个点以后,无论付出多大的支出,都不能增加收入。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我们要增加收入总量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经济,增加税源。提高税收负担率虽然也能增加收入总量,但往往又会抑制经济发展而使其作用被抵消。

  (二)征管成本与人员和费用支出成正比关系

  用于人员、机构和稽查的费用支出越大,税收成本就越高。

  在图1(列)中,X表示税务机关为组织税收收入所付出的费用,Y代表组织的税收收入。当费用X为0时,收入Y也为O;当X大于O,并逐步增加时,Y也随着增加;当X到达B点时,Y达到最高点A;当税收收人到了极限,应该缴纳的税收全部缴纳入库以后,不管费用大到什么程度,税收收入都不再增加。而事实上要做到将所有应收的税都收上来,需要非常大的支出,显然是不合算的。我们应当设法找到一个最佳点A‘,在这一个点上征收成本率最低。这从税收成本的角度看是最理想的,但从严格执法和收入的角度看就意味着允许一定比例的偷逃税,必须要加以改进。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在A和A’中间找到一个点,即从B‘开始增加税务开支,X增加Y也增加,当X的增加值等于Y的增加值时为最高上限。而国家财政对税收的支出,也有一个财政支出的效率问题。因此这个点由国家财政对税收支出的大小决定。我国当前存在着大量的偷逃税问题,要达到治理的目的,一方面要使现有经费支出充分地发挥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税收的投入,以支持税收收人总量的增加和税收环境的改善。

  在图2(列)中,X表示税务人员数量,Y表示人均征税额,在核拨经费一定的情况下,当X为0时,Y也为0;当X大于0,并逐步增加时,Y也随着增加;当人员达到一定数量即到B点时,人均征税额也最多,即达到最高点A点,此时人均征税效率最高,税收征管成本相对也低;当人员数超过一定规模即B点时,人均征税额随人数增加而减少。可见,税务人员的多少对税收征管成本与税务效率是有很大影响的,人员太少达不到严格执法、应收尽收的要求;人多了又加大税收征管成本,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税务机构的繁简对税收成本影响主要表现为机构经费增加和人员增加两个方面。(见下表3)

  表3:南京市国家税务局1992—1997年征收成本率和人均征税额

  ┌─────┬───────┬──────┬───┬───┬───┬───┐
  │年份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
  │指标│││││││
  ├─────┼───────┼──────┼───┼───┼───┼───┤
  │职工人数│2796││3039│2104│2135│2155│
  │(人)││3199│││││
  ├─────┼───────┼──────┼───┼───┼───┼───┤
  │人均征税额│104│128│202│284│318│365│
  │(万元)│││││││
  ├─────┼───────┼──────┼───┼───┼───┼───┤
  │征收成本率│2.l│2.6│2.75│2.7│2.79│2.7│
  │(%)│││││││
  ├─────┼───────┼──────┼───┼───┼───┼───┤
  │征收税额│29.2│40.9│61.6│59.8│67.9│78.8│
  │(亿元)│││││││
  └─────┴───────┴──────┴───┴───┴───┴───┘

  资料来源:根据南京市国家税务局机关年度统计资料计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