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校故事之赛课风云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室友们大声地吟诵着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夜色清凉,万籁俱寂,唯吟诵声琅琅。这是他们在S省师范大学的最后一夜。杨将双手插入头上的蓬松里,摆出一付自我感觉最良好的姿态,仰望着窗外的漫天星辰,陷入沉思。寝室里弥漫着伤感和憧憬的情绪。
  
  然后,在这个春尽夏至、山花烂漫的季节,杨怀揣着遍育桃花处处开的梦,跳上了开往G区的车,从此踏上了无尽教者之路。
  
  1
  
  第一次上课,杨语无伦次,毫无章法,"糟糕"二字已不足以形容混乱的课堂秩序。
  
  老校长摇了摇头,找到杨,郑重地说:"我相信你的学识。但你要放开手脚,给你三尺讲台,就任你翱翔。多听别人的课,吸取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吧。"
  
  杨于是大量听课。无论什么课,只要有空,杨都会去听,以至曾有人打趣道:"杨,你不是听课,是去看美女的吧。"
  
  其时,全县掀起了"教学大比武"。J区教办推行"竞赛到校"。
  
  G校,参赛者的选拔提到了教师大会上。
  
  雷建设,25票。雷建设,男,45岁,数学骨干,市先进教师。
  
  刘巧玲,24票。刘巧玲,女,36岁,语文精英,十佳教师。
  
  ……
  
  令人意外的是,杨也榜上有名,居然得了2票。
  
  但毫无疑义的是,雷建设和刘巧玲当选为参赛者。
  
  大家一边漫不经心地等待着老校长宣布结果,一边收拾东西准备离场。
  
  此时,老校长却微微侧头注视着票选结果,眼中泛亮。
  
  ……
  
  "老师们。"许久,老校长回过头来,缓缓说道,"这次,可不可以把一个机会让给我们年轻的教师呢?"空气中弥漫开一种奇妙的味道。……
  
  "是让给杨吧。我不同意。"白发苍苍的教务主任第一个反对,"刘巧玲老师已是算得上成长速度惊人了,也还用了三年才成长为教学骨干参加比赛。杨太年轻,这种竞赛他担当不起。"
  
  "不让年轻人上,他们哪能成长?等到青黄不接,学校何去何从?"老校长反复强调。
  
  争论迅速分成两边。
  
  一边认为,杨的教学还太幼稚,这种大赛,一旦搞砸,不仅影响学校的声誉,还会给杨带来巨大的打击。拔苗助长,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另一边则认为,这是一棵好苗子,大赛的磨砺,可以让他迅速成长。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此时,杨并不知道,一场关于他的争论正激烈进行着。他正悠闲的看着窗外的景色,远处那漫山遍野的山花,红的粉、白的嫩,微风拂过,荡漾起阵阵涟漪。
  
  最后,杨的师父——一位资深教研组长——开口提议,让他上一堂课,好则参赛,不好则休提。
  
  "要得——"一直沉默的雷建设声音洪亮,"他要是真有潜力,我就把我这个名额让给他。"
  
  2
  
  杨的课堂吸引了全校的教师。面对着黑压压的人群,杨突感一阵心慌……
  
  校长办公室。
  
  老校长,教务主任,杨的师父,还有其他几位教研组长,全都盯着雷建设,一脸紧张。
  
  "准备精心,构思巧妙,情绪饱满,很能渲染气氛。"雷建设说,神情淡然,根本看不出一丝情绪波动。
  
  此时,老校长和杨的师父就互视一眼,不经意地皱了皱眉。几位教研组长则是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教务主任紧绷着脸,神情恼怒。
  
  "不过,课堂结构——比例失衡,讲解重难点——模糊难懂,整堂课——不突出,无突破。"雷建设的语气逐渐转冷,"青涩,甚至可以说是失败!"
  
  老校长和杨的师父神情落寞,早预料到这一结果,可临到此时,还是有一种失落。几位教研组长则一脸惋惜。教务主任直了直身子,嘴角露出一丝浅浅的微笑,正待说话,雷建设的声音再度响起。
  
  "总的来说,孺子可教,我让出这个名额。"说完,他轻轻一笑,目光从众人脸上扫过。
  
  教务主任正欲说话的嘴渐渐张成"O"形,杨的师父和几位教研组长一脸错愕,老校长一愣,旋即回神,朝着雷建设的胸膛捶了一拳:"老小子,被你将了一盘!"
  
  雷建设哈哈大笑:"我来当他的课堂教授。没意见吧?"后一句是对杨的师父说的,后者一笑点头,算是应允。几位教研组长神情古怪,望着笑呵呵的三人,莫可名状。唯教务主任一脸忧容,微微摇头。
  
  接下来的准备工作,用"轰轰烈烈"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课堂构思,自制教具,课堂上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该用哪种情绪,都得认真推敲,反复揣摩。
  
  一切准备就绪,大赛如期而至。
  
  杨的课堂已不复青涩,语言、动作、情绪、教学技术都臻至圆满。后排那些专家评委们频频点头,一切向着好的方向顺利进展。
  
  "同学们,我们轻轻地反复诵读‘功载千秋’,觉得它的重音应该在哪个字上?"
  
  "载?"
  
  "哈,一个‘载’字,让我看见了司马迁奋笔疾书的情景。而且,它还容易被同学们错写成‘栽’字,是吧?"杨自得满满。
  
  "老师……"一个学生举手,"应该是‘存在’的‘在’。"
  
  "为啥?"
  
  "学校的旗台上刻的就是‘功在千秋’。"
  
  "呕……"杨愣在当地,教学进程嘎然而止……
  
  3
  
  学校旗台上确实刻有"功在千秋"的题字。据说那里有一段传奇。
  
  那年那月,还是这山花烂漫的季节,本该书声琅琅的校园,却处处充斥着疯狂的气息。文批武斗,教师们被贬为臭老九,有人疯魔,有人含恨。事到尽时,学校竟被一把火焚为废墟,瞬间面临存亡边缘。
  
  危急时刻,老书记挺身而出,带领乡民日夜修缮政府旁边的川主庙,以为新校。
  
  然而,G校并没能平静,依然危机四伏,时不时有"破四旧"的队伍冲进学校打砸破坏,眼看学校又将毁于一旦。
  
  直到那天,一波"破四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学校,才赫然发现,门额上的"川主庙"已换成了G校校名,斋台上竖起了旗杆,上头的五星红旗正迎风招展,斋台侧面的龙纹上,"功在千秋"四个大字清俊通脱,特别醒目。这已是把位于"四旧"之列的庙宇改造成了堂堂的学校。
  
  恼羞成怒的那些人没有办法,只得将几个"嫌犯"带走批斗。
  
  前辈们的机智勇敢,保全了学校。从此,"功在千秋"便得以世代传承。
  
  后来,有学识渊博者提出把这里的‘在’字改成‘载’字,取承载之意。
  
  没想到,一个字,竟引发了一场轰动G镇的大讨论。
  
  "功载千秋"的支持者认为,它更形象化,体现伟大的功业载入史册,传颂千秋万代。难道G校的前辈们建造并保全学校的壮举不应该值得承载吗?他们甚至认为,"功在千秋"的"在"字本就是一个错别字,学校乃是堂堂文化阵地,怎么能容许出现错别字呢?
  
  "功在千秋"的支持者经过学究考证,找出了这个词语的出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我国固有成语,他们认为,前辈们建造并保全学校的初衷不是要载入史册去歌功颂德,而是在于让我们的子女能在更好的环境里读书,真要说千秋功业,那是千秋万代的子女的教育事业。
  
  还有一种折中的说法是,"功载千秋"和"功在千秋"两个词语都是正确的,而且也是通用的,因为在许多文字里都出现过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都相同。他们猜测,当初那位老前辈在书写这几个字时,因担心那些人的破坏,时间仓促,故而迅速写下"功在千秋"。"似乎还有鲁迅先生"纪刘和珍君"和"记刘和珍君"的功效呢!"他们如是说。
  
  杨刚进G校时曾被问及:"杨,你选哪一种说法?"
  
  杨打着哈哈,不置可否,他的心底浮现出那位老前辈趁着夜色,挥毫疾书的情景。
  
  那是一种朴素的情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4
  
  杨的课没能完成既定任务。
  
  "多好的一堂课,临到末了才……"众人叹惜。
  
  杨怔忡地站在讲台上,久久未动。就这样辜负了?他神情沮丧。
  
  教务主任踱进教室,拍了拍杨的肩膀:"好小子,你那人文教育干得不错。"
  
  "人文教育?"杨眼前一亮,重新燃起了希望。
  
  现在,教育改革中不就是提倡关注人文,发展个性的教学吗?
  
  "或许还不至于很糟……"
  
  杨这样想着,看向窗外,远处,山花依然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