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21世纪之交,曾经有这样两件大事发生:1999年科索沃危机和2001年9.11事件:
[图片展示并说明] 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科索沃进行了狂轰烂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毁。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大楼和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受到损坏。
这意味世纪之交,世界仍还有局部战争的存在,恐怖主义的威胁,那么当前我们究竟面临着怎样的一种国际局势呢?
【多媒体显示】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二战后(50---80年代)形成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为首的两级格局,它有何特点?
【生答】美苏两分天下,美苏合作、美苏均势、冷战对峙、大国强权。
【过渡】两级格局是如何解体的呢?从其特点可知,必是某一极的解体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这主要指两个事件: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多媒体显示板书】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简述】1989年至1990年,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
【多媒体显示】相关文字及图片
1.概况:时间:1989-1990年
波兰是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团结工会);东德并入西德,德国重新统一;罗马尼亚外东欧国家都通过和平方式发生剧变;南斯拉夫发生内战,国家一分为五92.3;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设问】东欧是怎样发生剧变的?
【多媒体显示材料两则】
材料一:1989年,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明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面动荡。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
材料三:…几经曲折之后,当局与反对派的圆桌会议于1989年2月6曰召开…圆桌会议最重要的决议是关于提前举行议会选举的决定。…议会根据圆桌会议协议制定的选举法规定,众议院460个议席中…波兰统一工人党占35%,联合执政党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占25%,同Z F合作的世俗宗教团体占5%。其余35%的议席由包括反对派在内的无党派人士竞选,参议院的议席则全面自由竞选。…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以为通过召开圆桌会议可以分化反对派,争取其中“建设性部分”,吸收他们进入政权…在1989年6月的议会选举中,波兰当局在议会选举中惨败。反对派(主要是团结工会)不仅获得了众议院自由竞选161席中的160席,而且囊括了参议院100个席位中的99席。波兰统一工人党知名领导人全部落选。…1989年9月12日,团结工会顾问、天主教知识分子马佐维茨基受命组阁成功…
――选自原外交部东欧司司长裴远颖回忆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过程】【用箭头简要显示】
2.过程:
(1).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经济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与党外的反对派遥相呼应。
(2).执政党在国内外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
(3).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设问】经历了剧变后,东欧各国发生了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多媒体显示材料】
宪法中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同苏联特殊关系的条文均被删。波兰统一工人党被排除在内阁之外。这样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权利,除已被架空的总统外已经完全落入团结工会手中。
【学生讨论回答】说明了波兰执政党性质发生了变化,这就说明波兰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制度也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设问】此为波兰剧变情况,德国统一(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是否也是社会制度的改变?
【显示柏林墙修筑及拆毁图片】【引导回顾两德历史】【学生思考回答】是的。
【指出】两德合并完成了民族、国家统一历史重任,是德国人民的愿望和幸事,但这是以放弃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代价而完成的,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挫折。
【补充说明】此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此后,东欧各国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由此可知,剧变实质是什么呢?
【生答】【显示】3.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革
【设问】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生剧变?
【多媒体显示材料】
  材料一:“战后45年来,人民政权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战后初期和哥穆尔卡1956年重新上台的一段时间里。但我们犯了许多错误:忽视民族特点,照搬斯大林模式,对教会和党外爱国力量政策过左,伤害了许多群众的感情。党和国家机关越来越脱离群众,官僚主义蔓延,以及经济政策的失误,造成社会气氛恶化,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人民社会水平下降,党的威信丧尽,加上教会力量大,西方传统文化在群众中影响深,以及西方国家的政策等因素,终于在1980年爆发全面危机,反对派(主要是团结工会)乘机崛起,全国一片混乱,…”
――前波兰统一工人党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契莱克
材料二: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这两个电台公开承认,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从美国利益出发,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言论自由”和“人权原则受到尊重”,即“尊重人权和民主原则、尊重言论自由”“促进自由交流思想”。
……1987年7月,美国总统批准了国会关于为波兰前团结工会的基层组织提供100万美元津贴的决定,使资助团结工会行为从暗地里变为完全公开化。在波兰发生剧变的过程中,美、英、法等西方国家都对波兰社会主义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而对团结工会都给予巨大支持。
――选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材料三: 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按他所策划的方向进行改革。作为第一步,他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允许了东欧国家的民主化。这促成了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他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 ――百度百科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多媒体显示】
4.原因:1)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2)外部: 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与蜕变;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过渡】东欧剧变后不久,苏联亦解体。
【多媒体显示降旗图片】【板书】(二)苏联解体 1991年
【设问】苏联自1922年成立时起,至91年历经69年,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91年即轰然倒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们就先从其解体过程窥探一二。首先要从其实行体制特点说起。
【多媒体显示板书】1.经过:
【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回忆说出】
斯大林体制特点及影响
1.经济体制
(1)产权分配:绝对公有化大锅饭 (2)流通体制:指令性计划否市场
(3)经济规律:抓重工、轻农轻经济畸形发展
2.政治体制
(1)权力分配:干部个人集权制、缺乏民主法制、斯大林个人崇拜无制约
(2)干部队伍:上级任命终身制 (3)政策弊端:争霸、内斗、禁锢特权、压迫少数民族
3.影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社;严重阻碍阻经济进一步发展
【引导学生讨论改革必要性】苏联经济日益衰退与恶化,为维持苏联世界大国地位需要改革。
【多媒体显示板书】(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讲述】正如前面材料所示,针对政治上缺乏民主的情况,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观点, 他认为苏共应该放弃执政党地位,和其他党派公平竞争,通过选举,用民主的手段取得在苏联国内的统治权利。在1989-1990年各共和国的选举中,反对派掌握了在苏联最大的三个城市: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基辅组建政府权利,多党制雏形在苏联出现。
【设问并显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国内经济持续下滑;民族日益矛盾尖锐;党内斗争尖锐化;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东欧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多媒体显示】
(2)八一九事变
①起因:根本原因(改革走入死胡同)与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年8的签署)
②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
③影响:改变苏联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指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因此,出现了由一些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发动的“八一九事件”。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共被排挤出政权。
【多媒体显示】【师述】
(3)标志解体: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共和国(波罗的海3国和格鲁吉亚除外)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简称: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至此联盟国家彻底解体。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多媒体显示】苏联为何解体?
2.原因:
(1)内部:1)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根本)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直接)
(2)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设问】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显示】
3.影响: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①美国企图独霸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借机向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介入,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但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从而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
②社会主义的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如中国)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③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如波黑战争、车臣危机等问题。
④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和平与动荡并存,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仍是争取和平。
【指出】苏东剧变只能说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过渡】两级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一个超级大国,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力图构建以他为首的单极世界,但却力不从心。
【指出】在这种局势下,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力量多极化的趋势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露端倪,在整个七八十年代,这一趋势更日见明朗.这是两极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多媒体显示材料】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材料一:20世纪60~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与苏联展开以“星球大战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军备竞赛等,也严重的制约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赞成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单极格局:发展中国家深受旧国际格局之害,认为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是旧格局的翻版;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世界格局;即使是美国的盟国,也不赞同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而美国自身正面临西欧、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加之当代国际事务日益复杂,人类面临诸多公共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艾滋病、恐怖主义威胁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而有待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因此,美国尽管实力强大,但借此建立单极格局,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是不可能的。其他国际力量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
【设问】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多媒体显示】
(一)原因:美苏实力相对下降;世界多方力量的崛起,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
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等
【指出】美国虽然地位有所下降,但实力雄厚,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多媒体显示】【师述】
材料一:200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世界的31%,购买力占整个世界的21%。然而,美国经济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也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角色。美元是世界货币,国际货币机构也被美国的利益所操纵。 ――布兰德利•沃麦克[美]
材料二:军事(实力)众所周知,美国的军费开支要比居于其后的15个高军费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其2002年的军事预算占整个世界军事预算的43%。另外,近期的战争表明,美国的军事行动在机动性和技术专长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美国的军事预算使技术革新和更 新成为可能,这一点非其潜在竞争者的能力可及。
【多媒体显示】(二)表现:“一超多强”
1.美:仍是唯一超级大国,综合国力无人匹敌。
【过渡】以上是美国实力展示,下面我们来共同来看看其他几只经济政治力量崛起的情况。
【多媒体显示材料】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师述】欧洲人逐步将雨果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多媒体显示图片及文字】【简介】
2..欧洲走向联合:欧共体到欧盟――扩大了其力量,能与美抗衡。
①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51年)、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57年)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②1991年签定《欧洲联盟条约》 ③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形成(12国、人口逾3.4亿)
④1995年扩大到15个 ⑤1999年启动欧元 ⑥决定建立欧洲快速反映部队,增强欧盟军力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过渡】日本在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目前是世界债权大国、贸易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随着日本经济地位的提高,日本在外交方面也竭力谋求与之相匹配的政治军事外交。
【多媒体显示】材料:2003年9月,日本派出了1000人的自卫队远赴伊拉克,参与战后的伊拉克重建。2004年8月24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他将在出席联大会议期间要求联合国考虑吸收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显示并说明日本政治情况】(1)开展联合国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注重日美关系(3)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关系(4)企图成为军事大国。
【补充说明】战后,西欧日本与美国同属与资本主义阵营,他们的壮大与美国都有很大的关联。正是靠着美国的经济技术资金方面的援助,才有了日后的崛起。这期间,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形成平等伙伴的关系,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与美国形成竞争与抗衡。这也不可避免的使世界局势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多媒体显示】4.俄罗斯力量的壮大:
【过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虽然经济实力远不如西欧和日本,但它拥有苏联的大量军事武器技术,足以与美国匹敌,所以也是国际上一支不容小视的力量。
【多媒体显示并简介发展历程】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核大国。
(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国家分裂和经济问题),依赖西方援助幻想的破灭后,呼吁“自救”。
(2)俄罗斯的全方位外交
①目的:确保大国地位。
②政策:A加强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但反对北约东扩,在车臣问题上采取强硬措施。B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C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
(3)普京的务实外交及其影响
①措施:大幅度改组政府,果断应当车臣问题,强化中央权力
②作用:稳定了政局,使俄罗斯走出了低谷;在国际事务中,仍是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国家。
5.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中国力量的壮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就瞩目
【多媒体显示中国成就】
资料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从1997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率保持在7%以上,2003年是9.1%,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贯坚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资料二:凤凰卫视11月17日(注:2005年)消息综合报道,正在韩国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天将从韩国首都首尔乘专机抵达釜山,出席今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并在APEC会议期间的“CEO高峰会”上发表重要演讲。据美联社援引分析家说,中国实际上已经挤掉了美国,成为本周釜山亚太经合组织年度峰会的主导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
【设问】新的国际格局形成了吗?为什么?
【显示图片文字】“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江泽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归纳】【显示】
世界格局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两极格局解体后,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如:前苏联国家的政治经济还存在治乱兴衰的不少未定因素;美国的经济实力处于变化之中;德国、日本两国的外交战略还需要较长的调整;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变化。)由此决定了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设问】多极化趋势有何影响?
【多媒体显示】(三)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强调】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主要存在着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
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使当前国际关系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多媒体显示】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
(一)特征: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总的趋势是缓和
在世界总体缓和的趋势下,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局部“热战”时有发生,世界局势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
【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显示】
动荡的原因:
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恐怖主义;民族分离活动等);
2.在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力图构筑以其为首的单极世界,不断推行其霸权政策,根据它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插手别国内政、外交,甚至不惜诉诸武力(霸权主义);
3.东西方力量对比出现失衡,导致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
和平主流的原因:
1.在两级格局瓦解后,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2.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方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必然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有所遏制,多方力量的制约,使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不得不遵守秩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本课小结】
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以来的两极格局崩溃。东欧剧变到苏联解体,标志着战后以美苏两极对立体制为核心的旧格局已经终结,世界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时期。各种国际力量正经历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政治呈多极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下的国际关系中,显现出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但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世界总的趋势是缓和。
【课后研讨】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经济因素和国家的利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也有人认为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
你同意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吗?说说你同意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同别人交流一下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1)文明的冲突是各种冲突的背景而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造成各种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冷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仍然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在冷战后,同一文明内部爆发的冲突事例比比皆是,爱尔兰问题,中国与台湾之间的紧张关系、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争端,与文明冲突都毫不相干。而在"9•1l"事件后,又出现了在反恐怖问题上跨文明的合作。因此,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是不全面的。
【板书设计】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国际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概况 2.过程 3.剧变实质 4.剧变原因
(二)苏联解体
1.经过 2.原因
3.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原因
(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三)影响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
(一)特征
(二)原因